卌年丨1977年,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
作者简历
刘海峰
刘海峰,1959年9月出生于福建龙岩。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。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。现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,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。
陈侃章大学时期
陈侃章,杭州大学(现浙江大学)历史系1977级。原在党政机关工作,后辞职下海经商。曾出版《飞将军蒋鼎文》《远去归来的昨天》《吴江年谱》《古往今来说西施》等著作。
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
——序《冬季里的春闱》
作者:刘海峰
陈侃章著《冬季里的春闱——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,精装和平装封面
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大事件,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。恢复高考突破了“两个凡是”的思想禁锢,宣告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时代的到来,成为否定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突破口,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,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。中国教育和全社会从此由乱转治,其重大意义再怎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。
恢复高考制度有以考促学的功能,能够保证高校新生的质量,加快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。例如,恢复高考的当年,福建省文科的语文试卷有这样的一道2分的填充题:“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是 ,他是 朝的著名小说家。”如果是现在,大概连小学高年级学生都能答出这道题,但是经过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破坏, 1977年的高考这么浅显的题目,还有不少考生答不上来。然而,恢复高考两三年后,高考试题的难度已大大增加,考生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。
恢复高考,让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广泛流行的“读书无用论”一扫而空,大家都开始信奉知识就是力量。考试制度通过才学来选拔人才,会导致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。科举时代,“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,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”。因此人们都明白“少小须勤学,文章可立身”的道理。在高考时代,大家也看到周围不少学子不是靠父辈的身份或关系得以升学,而是靠自身的努力,刻苦攻读来改变命运。因此高考能催人奋进、培养一种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。
1977年8月,邓小平主持科教座谈会
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,而且具有戏剧性、故事性,因而过程激动人心,追忆引人入胜。它已经成为走入历史的永久记忆,但是有些记忆或传说并不够准确。虽然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去今不远,但是关于恢复高考的具体过程和一些细节,不同的人回忆有多种说法,有的还互为矛盾。例如,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地点是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,还是四川厅,抑或台湾厅?查全性在向邓小平建言前一晚到底是否受到刘道玉的提示?温元凯是否为建议恢复高考者?当年是否真的动用印制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纸张来印制高考试卷?等等,这都需要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。
每一个77级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,因此有成千上万个当年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历程的个体回忆,还结集出版或印制了许多回忆文集。学界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,也有相关的论文集。然而,至今尚无一本研究恢复高考的专著。现在,陈侃章所著《冬季里的春闱——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》一书终于面世,其价值不言而喻。
1977年10月21日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关于恢复高考报道
此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恢复高考的史实,基本上讲清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,同时也纠正了一些误传。例如,作者发现对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叙述,相关书籍有不少抵牾,大多是回忆失误或采写者不慎引起,导致其后许多书籍和文章踵之原错,以讹传讹,于是做了认真的梳理辨正和史实复原,让人们得以认识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原貌。
又如对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作用,有流传甚广的网络文章说恢复高考不是邓小平拍板决策,本书也对之加以辩驳,厘清恢复高考过程中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,有理有据,令人信服。全书涉及面广,对恢复高考的许多方面考证和论说相当细致,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。
作者陈侃章于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(现浙江大学)历史系,对恢复高考有亲身的感受。77级大学生大多对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刻骨铭心,对高考改变命运的体会尤为深刻,遇到同为77级大学生的人往往有一种亲切感,有如科举时代同榜中举或进士登科的同年。因此,我自与作者往来之后,都称其为同年。对1977、1978级大学生群体,我曾于 2012年7月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过《77、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》一文,之后广为流传。侃章同年 2015年3月在《文汇读书周报》上发表《77级、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》,也广受好评。
国务院批转1977年招生工作意见(局部)
2017 年,曾有出版社找我,希望我撰写或编出一本有关77、78级大学生群体的著作,我广泛搜罗了相关文章,比较各种同类文章,应该说还是我与侃章同年这两篇比较全面系统和有分量。由于这两文流传较广,网络上对这两篇文章多有抄袭者,例如有一篇《77、78 级大学生:一个时代的符号》,就基本上是将我们两篇文章糅合在一起,署名不断变化,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不同的公众号推送,进而在多个网站和微信圈反复传播,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,大多数读者都搞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了。就知识产权受损这一点而言,我与侃章同年也是感同身受。
“春闱”是科举术语,特指科举时代春天举办的省试或会试。作者借用这一专有词汇,来指称中国高考史上唯一在冬季举办的高考。因为 1977 年的冬季,谱写了中国人才选拔史上“春天的故事”,而且这次考试如此重要,堪与科举会试相比,所以用“春闱”来形容颇为合适和典雅。这本书不是按学术著作来写,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讲求史实的准确;也不是报告文学的写法,但搜集了鲜活的案例,讲求文字的生动,体裁别具一格。因此,本书既有真实性,也有可读性。作为77级同年,作为考试研究者,乐见此书的面世。与作者惺惺相惜,特此为序。
1978年5月24日《人民日报》报道:招生会议上一场很有意义的讨论
缅怀邓小平复出
攻坚第一仗——恢复高考
作者:陈侃章
1977年7月30日晚,邓小平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,以政治家的“行为艺术”公开亮相,成为当时最震撼的新闻。10天前闭幕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、副总理等职务的决议。
自告奋勇分管教育科技的邓小平,在4天以后就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。各路专家畅所欲言,痛陈时弊,邓小平认真听取,从善如流,让教育部收回已报国务院的1977年高校招生文件,原那报文件仍沿用工农兵学员的推荐招生方式。与此同时,邓小平自己也迅速调整思路,改变了本来准备一年以后恢复高考的打算。这就是那次载入史册的转折性会议。
1977年全国院校在浙江省招生录取情况手写件
废除推荐,恢复高考,公开公平公正,大学校门向所有符合条件的莘莘学子敞开。
特殊时代产生了特殊的“新三届”考生,这批阅历不同,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同一个年级,真是历史的风云际会。
四十多年弹指而过。如果这段风起云涌的日子不能记录下来,也许就会留下历史的遗憾,此类教训不一而足,例如“真理标准讨论”这件大事,就存诸多争议,相关重要节点严重失真,但依旧岸然。这与没有及时记录也不无关系。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,原以为是书本上的故事,实际上对同一历史,民间记忆与庙堂需要是两个概念。
如今,当年的这批“天之骄子”已进入人生斜阳,恢复高考之事渐渐走入历史深处。叙写这伟岸大事,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受益人,也是应当。明知力有不胜,心实向往之。于是,依据文献档案资料,梳理恢复高考大事,记述与反思并行,感恩与怀念交织,《冬季里的春闱——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》终于形成。书中反映了恢复高考的蕴酿、反复、拉锯、决断……当时的历史现实摆在那里:“两个估计”金科玉律,“两个凡是”风行其时,阶级斗争依然为纲……对于恢复高考,在朝在野有支持,有的反对,支持声浪高,反对也不少。众多专家忧心如焚,二千多万学子嗷嗷待哺,邓小平果断,华国锋支持,冲破重重阻力,终于恢复高考。从这场拨乱反正开始,中国的改革开放,渐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整个国家和民族,生机勃勃,重现新生。对于这一改变历史的进程,本书由点到面,试图作全景式记述。
77级学生,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,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评述《冬季里的春闱》:“这是第一本系统研究恢复高考的专著,其价值不言而喻。”这书“史实可靠准确,文字鲜活生动,是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。”
这里呈现本书的是《冬季里的春闱》基本架构,期待读者批评指正。
表扬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
新三届的故事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